日 星期 | 网站首页
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 新闻

中心城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策略

2020-07-27   来源:本站   浏览次数:66
本文摘要:中心城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策略

倡导绿色出行 集约建设城市

让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
——中心城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策略专题研究

  轨道交通作为准时、高效、大运量的公共交通,对城市空间、土地开发、城市交通起优化和引导作用,是未来城市发展中发挥主导地位的公共交通模式。随着我市地铁12号线的通车,大连已经快步进入地铁时代,而地铁45号线的启动建设,预示着我市的轨道交通即将实现网络化和规模化。

  城市TODTransit-Oriented Development)开发是以轨道交通、公交干线等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,是国际最前沿的核心城市交通枢纽发展模式,是公共交通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城市规划设计方式,能够有效调节城市资源供需平衡、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和最大限度改善交通环境。 

TOD模式下城市布局

TOD模式下城市空间设计

  为充分落实TOD发展理念,我局邀请国际专业咨询专家团队,开展了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策略专题研究工作,以我市地铁快速发展为契机,借鉴东京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城市TOD发展经验,综合研究我市轨道交通导向下的规划布局。对不同区位、发展潜力及资源条件的站点提出发展目标定位、功能及强度开发建议、立体化开发要求等,藉此打造以TOD为导向的公交都市,倡导绿色出行,改善城市与交通环境。



发展目标


 目标1 

  外疏——借助轨道交通优化城市格局,引导人口和功能合理分布,逐层化解发展不平衡的矛盾,实现城市有序发展。

 目标2 

  内导——提高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效率,引导空间布局疏密协调,营造更好的公共空间,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。




 经典借鉴

日本横滨、多摩等“站城一体”模式

  以横滨等站为代表的日本城市中心区,采取了以枢纽站为中心的高度复合、集聚型开发模式,将枢纽站点打造成集商业、公共服务、娱乐等一体的城市核心地区和交通枢纽,“一个车站即是一座城”。并采用轨道交通建设和沿线城市建设同步开发的模式,将站点周边土地的资本收益作为项目收益反哺轨道建设和新区开发。通过沿线土地规划,确定城市用地性质,促进双向轨道客流的产生。沿线提供就业和加强城市管理,增加居住人口,保障轨道交通客流收益,确保沿线一体化开发,持续提升整体价值和品牌效益。

横滨地铁站

香港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城市发展

  采取“地铁+新市镇”模式建设新城市组团,疏导中心城区人口, “高强度、低密度”的开发模式被广泛运用到更多的城市空间中,规划了更多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,创造更加宜居宜人的环境;中心地区站点地上、地下、地面三层空间全面的高强度、立体化、复合化开发,提升土地使用强度和价值、提升区域活力、并形成多个次级商业中心,缓解核心商圈压力。

香港地铁站

新加坡公交优先与城市建设同步

  新加坡很早便明确机动化政策,限制机动车普及,全面推广公交优先发展,并与土地利用坚持协调同步,全国超一半人口的居住和就业在轨道两侧1公里范围内。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主要的居住和就业区域,站点采取“站城一体化”模式建设,打造集办公、商业、地铁站、公交和换乘枢纽集成于一体的开发模式,利用步行通道,将周边区域居住、商业、酒店、市政等功能全连通。

新加坡地铁站

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议

 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是集民用航空、高速铁路、城际铁路、长途客运、地铁、地面公交、出租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。综合枢纽地下分布着站台和五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,整体建成后的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面积将超过50万平方米,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。同时,虹桥交通枢纽周边街坊用地开发时,也要求地下空间整体贯通,保证各地块地下空间以通道形式连接。通过地下空间的高强度大深度开发、改变了交通枢纽与商务区的布局模式,引入了新的交通枢纽内部换乘方式并极大提升了地下空间的连通性;同时,地下商业空间、交通空间的建设又与地下管廊的建设互谋便利,相辅相成,进一步促进地下空间的深度延展。

上海虹桥枢纽站




 研究成果

  针对我市已通车的1、2、3号线和待建的4、5、7号线的全部站点,课题组开展了对标比较研究,根据站点所在区位和服务功能的不同,选取25个站点,分为交通枢纽(3个)、综合中心(4个)、专业中心(6个)和生活中心(12个)四类,进行功能定位研究、开发性质与容量优化、地上地下立体化开发等多种研究。提出4条实施路径。

0

“TOD”为手段,

促进城市人口和功能平衡发展


  借助轨道交通向外延伸契机,对中心城区各个功能板块进行综合性评价,研究提出在革镇堡、营城子、大连湾等地区建设卫星城/新功能组团(借鉴香港新市镇理念)。结合轨道交通站点,建设站点公共中心,涵盖商业、教育、医疗、体育、公共服务、公寓、办公等功能,形成吸引极;在站点周边1公里范围内,建设环境优美、密度适中、舒适宜居的新城市生活区,构建15分钟生活圈,建设邻里中心和社区公园,创造更多的社区就业机会,引导人口和功能向新区集聚,促进城市人口和功能的平衡发展;并统筹考虑地上、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,促进培育区域新服务增长极。

香港“新市镇“轨道站点及周边布局

0

“TOD”为纽带,

引导出行方式转化,走绿色交通之路


  在对上海、杭州、武汉等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研究发现,“P+R”模式(即公共交通换乘停车场)可以引导出行方式向轨道交通转移。通过对大连轨道站点的区位综合分析,选取位于城区外边缘、市郊接壤处的体育中心、革镇堡辛寨子等轨道交通站点,布局多处“P+R”换乘枢纽,并对停车场进行交通流线设计、保证人车分流,减少对周边道路通行能力的压力;此外将“P+R”延伸为“X+R”(X指代多种模式,包括自行车、共享单车、公交车等),在规划换乘站点保证各交通方式的便利换乘,实现“零距离换乘”,进一步降低私家车的使用率,引导出行向公共交通、步行等方式转化,形成“绿色出行方式”的绝对主导地位,减少地面交通压力、降低能耗和空气污染。

港轨道站点换乘广场

0

“TOD”为抓手,

建设紧凑城市,实现土地价值提升


  通过深入挖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,研究建议形成站点周边“地上地下一体、功能复合多元”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格局模式。首先,通过适度优化站点周边土地的开发强度,既能提升商业办公比例、丰富配套设施,又能提高区域活力、集约利用土地,最终实现土地价值的提升。其次,利用站点周边土地价值的增益,反哺轨道建设和新区开发,可以实现城市更快更好的发展。同时,通过坚持“增补平衡”的原则,在保持“区域总体建设强度适中”的条件下,通过适当降低非重点地区,尤其是新城生活区的开发强度,可以规划更多的城市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,从而创造更加宜居、宜人、宜业的公共环境。

新加坡轨道站点复合开发

0

“TOD”为契机,

建设立体化城市


  研究发现,通过挖掘站点及周边地区的地下空间价值,适当增加站厅及可延伸区域的商业配套设施,可以增强站厅与周边商业、广场、服务设施的地上地下一体化步行交通联络,增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区的连通性和便利性,还可以通过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开发建设,打造立体化、复合化的现代城市。

“立体化”的轨道站点

结 语

  开展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策略专题研究工作,即是借鉴先进经验完善提升我市轨道交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能力,也是为新一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做专题技术储备。本次研究内容既是一种尝试,也是一种突破,相关研究成果也在持续深化中,旨在将逐渐成熟的理念、方案将不断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。


合作企业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