倡导绿色出行 集约建设城市
轨道交通作为准时、高效、大运量的公共交通,对城市空间、土地开发、城市交通起优化和引导作用,是未来城市发展中发挥主导地位的公共交通模式。随着我市地铁1、2号线的通车,大连已经快步进入“地铁时代”,而地铁4、5号线的启动建设,预示着我市的轨道交通即将实现网络化和规模化。
城市TOD(Transit-Oriented Development)开发是以轨道交通、公交干线等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,是国际最前沿的核心城市交通枢纽发展模式,是公共交通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城市规划设计方式,能够有效调节城市资源供需平衡、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和最大限度改善交通环境。
TOD模式下城市布局
TOD模式下城市空间设计
为充分落实TOD发展理念,我局邀请国际专业咨询专家团队,开展了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策略专题研究工作,以我市地铁快速发展为契机,借鉴东京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城市TOD发展经验,综合研究我市轨道交通导向下的规划布局。对不同区位、发展潜力及资源条件的站点提出发展目标定位、功能及强度开发建议、立体化开发要求等,藉此打造以TOD为导向的公交都市,倡导绿色出行,改善城市与交通环境。 ◆ 发展目标 ◆ 外疏——借助轨道交通优化城市格局,引导人口和功能合理分布,逐层化解发展不平衡的矛盾,实现城市有序发展。 内导——提高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效率,引导空间布局疏密协调,营造更好的公共空间,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。
针对我市已通车的1、2、3号线和待建的4、5、7号线的全部站点,课题组开展了对标比较研究,根据站点所在区位和服务功能的不同,选取25个站点,分为交通枢纽(3个)、综合中心(4个)、专业中心(6个)和生活中心(12个)四类,进行功能定位研究、开发性质与容量优化、地上地下立体化开发等多种研究。提出4条实施路径。
借助轨道交通向外延伸契机,对中心城区各个功能板块进行综合性评价,研究提出在革镇堡、营城子、大连湾等地区建设卫星城/新功能组团(借鉴香港新市镇理念)。结合轨道交通站点,建设站点公共中心,涵盖商业、教育、医疗、体育、公共服务、公寓、办公等功能,形成吸引极;在站点周边1公里范围内,建设环境优美、密度适中、舒适宜居的新城市生活区,构建15分钟生活圈,建设邻里中心和社区公园,创造更多的社区就业机会,引导人口和功能向新区集聚,促进城市人口和功能的平衡发展;并统筹考虑地上、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,促进培育区域新服务增长极。 香港“新市镇“轨道站点及周边布局 在对上海、杭州、武汉等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研究发现,“P+R”模式(即公共交通换乘停车场)可以引导出行方式向轨道交通转移。通过对大连轨道站点的区位综合分析,选取位于城区外边缘、市郊接壤处的体育中心、革镇堡辛寨子等轨道交通站点,布局多处“P+R”换乘枢纽,并对停车场进行交通流线设计、保证人车分流,减少对周边道路通行能力的压力;此外将“P+R”延伸为“X+R”(X指代多种模式,包括自行车、共享单车、公交车等),在规划换乘站点保证各交通方式的便利换乘,实现“零距离换乘”,进一步降低私家车的使用率,引导出行向公共交通、步行等方式转化,形成“绿色出行方式”的绝对主导地位,减少地面交通压力、降低能耗和空气污染。 港轨道站点换乘广场 通过深入挖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,研究建议形成站点周边“地上地下一体、功能复合多元”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格局模式。首先,通过适度优化站点周边土地的开发强度,既能提升商业办公比例、丰富配套设施,又能提高区域活力、集约利用土地,最终实现土地价值的提升。其次,利用站点周边土地价值的增益,反哺轨道建设和新区开发,可以实现城市更快更好的发展。同时,通过坚持“增补平衡”的原则,在保持“区域总体建设强度适中”的条件下,通过适当降低非重点地区,尤其是新城生活区的开发强度,可以规划更多的城市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,从而创造更加宜居、宜人、宜业的公共环境。 新加坡轨道站点复合开发 研究发现,通过挖掘站点及周边地区的地下空间价值,适当增加站厅及可延伸区域的商业配套设施,可以增强站厅与周边商业、广场、服务设施的地上地下一体化步行交通联络,增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区的连通性和便利性,还可以通过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开发建设,打造立体化、复合化的现代城市。 “立体化”的轨道站点 开展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策略专题研究工作,即是借鉴先进经验完善提升我市轨道交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能力,也是为新一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做专题技术储备。本次研究内容既是一种尝试,也是一种突破,相关研究成果也在持续深化中,旨在将逐渐成熟的理念、方案将不断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。